社區貢獻及慈善

社區貢獻及慈善活動
字型

charities_2017051901348.html

家庭服務

賽馬會「愛 + 人」計劃公佈香港家庭快樂指數調查結果
19/05/2017

無論是個人的快樂,以至整體家庭成員的快樂,都可建基於和睦的家庭關係上。

早前,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攜手合作的「愛 + 人:賽馬會和諧社會計劃」,公布2016香港人及香港家庭快樂指數的結果,發現雖然收入高低可影響快樂指數,但並非決定性因素;只要家庭生活和諧,個人快樂程度就較高。

賽馬會「愛 + 人」計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6年進行了全港電話調查 ─「香港家庭及健康資訊問卷調查」,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4,038名本港市民,調查香港人的個人快樂及家庭快樂情況,統計而成2016香港人及香港家庭快樂指數。

根據調查結果,香港女性普遍比男性快樂,年齡45歲或以上者較快樂,而18-24歲的年輕人快樂指數最低;家庭收入越高,快樂指數相對亦較高。調查亦發現,如果家庭成員多相聚、多溝通,例如多親身見面或視像通訊、多聚餐、多分享健康及家庭資訊者,家庭快樂指數與個人的快樂程度均較高。

發佈會上,專門研究「快樂」的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系教授Sonja Lyubomirsky教授指出,調查結果所顯示的快樂指數模式,與西方社會類似調查的結果相當一致。包括:

  • 在人生各階段,女性均比男性快樂
  • 年齡越增長,快樂程度越高
  • 個人收入越高,快樂程度亦據報越高
  • 家庭成員的支持,特別是重要的家人,與提升快樂程度有正面關係
  • 個人如能經常參與社交活動,與人友善交流,亦會更為快樂

Lyubomirsky教授同時提出四大促進個人快樂的良方,包括:

  • 投入更多在人際關係上,特別是重要的人、家庭成員及摯友身上
  • 在繁忙的工作日程中,預留時間與朋友及家庭共聚
  • 加入不同的康體會所、競賽隊伍及團體組織
  • 善用財富,與其花錢購物,不如用於:
    • 增值學習 (例如進修課程、學習班等)
    • 社交活動 (例如晚宴、音樂會、體育活動等)
    • 旅遊
    • 關心社群 (例如慈善捐贈、為朋友買咖啡等)

為協助建構一個和諧社會,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7年捐款2億5,000萬港元,邀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攜手合作推行賽馬會「愛 + 人」計劃。透過全港前瞻性住戶調查、一系列家庭支援項目和公眾教育活動,尋找家庭問題的根源,設計、推行及評估預防方案,並宣傳家庭健康、快樂、和諧 ─「家有康和樂」的訊息。

賽馬會「愛 + 人」計劃亦於早前,假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舉行「愛 + 人」計劃研討會2017,以「愛 + 人= 健康 + 快樂 + 和諧」為主題,集合中外學者以及本地社福機構代表,共同探討如何構建香港家庭幸福。

家庭議會主席石丹里教授提出香港正面對,及即將面對的社會健康挑戰,值得公共衞生界及社福界多加關注。兩位來自海外,專門研究「人類快樂」及「運動心理學」的學者,亦分享了他們對提升家庭快樂程度及運動量的建議。下午環節中,賽馬會「愛 + 人」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教授則介紹「零時間運動」的概念。此外,研討會亦設有兩個主題演講,由多位來自賽馬會「愛 + 人」計劃合作機構的嘉賓,以互動形式,分享家庭健康推廣,以及在推行計劃時引進可持續發展的心得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