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及社區貢獻 - 香港賽馬會
慈善及社區貢獻 - 香港賽馬會
  1. 首頁
  2. 我們的工作
  3. 文化

文化

我們深信藝術與文化能從各方面豐富生活。我們支持的項目積極推廣藝術普及,激發創意,並透過藝術科技鼓勵跨界別學習。我們亦致力於文化遺產的保育和活化,透過藝術、文化和文化遺產啟發及連繫社區。

藝文·豐悅人心

座落於大館內的賽馬會立方,富有視覺張力,氣質現代,其線條簡約的矩形設計,是出自著名瑞士建築公司赫爾佐格和德默隆(Herzog & de Meuron)之手,與兩側的歷史建築相映成趣。原址曾為洗衣工場,經大館項目的活化後已轉化成可容納200人的綜藝館,為市民締造藝術文化的新可能。

位處中環核心地段的大館,前身為中區警署建築群,現已成為積極保育文化遺產與促進社會共融的推動平台,亦標誌著香港賽馬會落實推動本地藝術文化與社區發展的承諾。

讓我們備感榮幸的,不僅能參與大館等文化地標的建設,並在多年以來,一直能積極支持香港藝術項目與教育發展,成為香港藝術界的重要支持者,包括多個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項目,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的興建與整修等。

同時,我們長期支持香港藝術節,並於1984年捐款興建香港演藝學院。如今,香港演藝學院已成為培育音樂、戲劇、粵劇及舞蹈等專業人才的搖籃。我們亦持續支持其師生及課程,讓香港的藝術界保持今日的蓬勃發展。

我們多年來一直致力服務社區,由關注醫療與民生出發,逐步拓展至藝術與文化領域,回應市民在身心以至精神層面所需。我們深信藝術能啟發思維,滋養心靈。能親身欣見這座城市藝文發展日益繁盛,我們倍感鼓舞。

創新傳承 文化永續

作為中央政府送贈香港的珍貴贈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2年7月2日隆重開幕,標誌著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的重要里程碑。我們參與其中,全額資助興建,為珍稀文物提供展出空間。館內呈獻逾900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級珍藏,不少更是首度在港亮相。

此外,我們亦透過「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支持多個重點展覽與教育項目,積極以藝術作橋樑,促進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拓展本地觀眾的文化視野,同時吸引海外觀眾深入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為進一步發揮文物的文化意涵與歷史價值,我們透過由香港賽馬會及其慈善信託基金共同撥款種子基金成立,集「智、善、行」(智慧、善款、行動)於一身的公益慈善研究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促成為期五年的合作計劃,在北京建立故宮香港文化交流基地,弘揚中華文化、推動藝術科技人才發展。計劃致力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透過創新手法吸引年輕一代參與,啟發他們從全新視角探索歷史與藝術,激發對中華文化更深層次的共鳴與認同。

大館活化 享譽國際

我們全力支持大館活化項目,包括歷時多年的修復工程,範圍涵蓋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三項法定古蹟。項目榮獲多項歷史建築保育與文化藝術獎項,當中包括2019年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

活化後的大館,由昔日的限制區域搖身一變成為廣迎公眾及各方旅客的國際歷史及藝文中心。其中曾為警署操場的所在地,今日已成為中環上班族與遊客的休憩熱點,讓人們在見證歲月的空間,享用美食與飲品,在日常中體驗歷史與現代的時空交匯,感受濃厚的藝文氣息。大館自2018年啟用以來,累計接待逾2,200萬名訪客,2024年更創下單年500萬人次的新高,當中大多數為40歲以下。

前香港賽馬會主席葉錫安表示:「這不單是慈善活動,以大館為例,大家看到很成功,外界反應好好,是新的地標。」儘管其活化工程已告一段落,我們仍持續支持其日常營運,並策劃多元的文藝與保育相關節目,豐富本地文化生活內涵。
這不單是慈善活動,以大館為例,大家看到很成功,外界反應好好,是新的地標。
葉錫安,前香港賽馬會主席

扶育藝術菁英

我們為具潛質的音樂與舞蹈專才提供支援,自1980年設立賽馬會音樂及舞蹈基金,至2024年底已資助388位傑出青年赴海外深造,當中不少更成為本地藝術界的重要推手。

其中包括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出身音樂世家的她,中學畢業後便決心修讀音樂,該獎學金使她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專注研習小提琴與指揮,及後更成為亞洲古典音樂界的翹楚。她表示:「基金能夠給予年青人有機會到海外留學,不但增進藝術知識,亦可以擴闊視野,觀賞不同樂團的演奏,有助他們發展潛質。」

國際知名鋼琴家李嘉齡亦是獎學金得主之一,不僅演奏精湛,亦積極培育新一代古典音樂人,她表示:「這個基金是為推動本港音樂與藝術發展而設,過去多年來已幫助不少本地藝術家實現理想。」

除了設立獎學金,我們亦透過開拓表演與創作空間,推動本地人才發展。由石硤尾區舊工廠活化而成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樓高九層,儼如一條垂直發展的藝術村,該中心為自負盈虧慈善團體及香港浸會大學附屬機構,獲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保育翻新,現已成為約140個藝術家與文化團體的創作基地,讓公眾接觸藝術文化。

我們不僅捐資興建香港演藝學院,更推展多項計劃培育藝術人才發展,包括讓學生使用由馬會捐贈的香港賽馬會弦樂器系列演奏,以支持他們提升音樂造詣。而校園內的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則為新一代表演者提供排練與汲取舞台經驗。

我們相信,從小接觸藝術有助促進身心發展,因此致力為基層學童提供參與藝術的機會。2024年推行的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提供以校為本的音樂和體育活動,於15間位於基層地區的小學推行為期六年的培訓計劃,預計惠及8,000名學生,培養音樂、藝術與運動興趣,啟發他們的多元潛能及促進情緒健康。

傳承豐富文化生活

每年中秋節,銅鑼灣大坑舞火龍總成為全城焦點所在。市民扶老攜幼觀賞由300名舞者揮動一條長達67米、點綴著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的火龍穿梭於大街小巷,場面熱鬧壯觀。大坑舞火龍的傳統起源於1880年的民間習俗,傳說能驅疫祈福,現時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自2010起支持這項由大坑坊眾福利會主辦的節慶活動,攜手傳承薪火;同時亦支持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等傳統習俗,並透過社區教育鼓勵年輕一代參與,認識傳統價值與建立文化認同。

此外,我們推行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匯聚傳統工藝大師與當代藝術工作者重新演繹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領學生與公眾探索傳統文化之餘,亦開拓視野新觀點。

香港藝術節是本港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年度藝文盛會之一,歷史逾50載,涵蓋各類本地與國際表演藝術。我們一直是其長期合作夥伴,並自2019年前起,增設無限亮系列,每年均邀請本地與海外藝術家呈獻不同領域的藝術節目,讓不同能力人士享有創作及欣賞藝術的平等機會,以及為中小學生籌辦巡演與教育活動,弘揚共融藝術的使命。

我們希望透過支持本地藝術、文化與歷史傳承,為城市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豐富市民生活,彰顯共融社會價值。繼往開來,我們在保育傳統、培育人才及推動藝術普及等領域承擔不變,始終堅守對香港文化發展的承諾,薪火相傳,光照未來。

發掘我們的項目

了解更多馬會為社區推動的項目及活動。

瀏覽所有項目
體育發展藝術文化
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藝術文化教育及學習
大館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藝術文化教育及學習
賽馬會查篤撐兒童粵劇推廣計劃

最新動向

探索我們最新的活動。

查看所有活動
最新活動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覽

展覽展出183件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本地文博單位及收藏家的抗戰時期文物,闡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始末。

2025年8月27日 — 12月15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

最新活動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這展覽展出清代宮廷軍事文物,呈現當時軍事組織、技術和藝術的發展。

2025年1月22日 — 2026年1月21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最新活動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

這展覽展出100多件來自莫臥兒王朝的珍貴文物,以展現其王朝非凡的藝術成就。

2025年8月6日 — 2026年2月23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探索更多

瀏覽網站其他內容,了解我們更多。

社區貢獻

了解馬會如何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

並肩同行

發掘如何與我們並肩同行

關於我們

認識馬會如何推動香港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關注我們
  • InstagramInstagram icon
  • FacebookFacebook icon
  • Linked inLinked in icon
  • YouTubeYouTube icon
關於我們

香港賽馬會於1884年成立,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賽馬機構。馬會透過獨特的綜合營運模式,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配合慈善與社區貢獻,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2000-2025 香港賽馬會
  • 常見問題
  • 聯絡我們
  • 傳媒通訊系統
  • 網頁指南
  • 規例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網絡保安
  • 字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