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及社區貢獻 - 香港賽馬會
慈善及社區貢獻 - 香港賽馬會
  1. 首頁
  2. 我們的工作
  3. 衞生健康

衞生健康

我們致力促進全民健康。透過提升健康素養及推廣預防與基層醫療,我們協助市民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我們同時支持各項計劃,以應對影響健康的社會、商業和各項因素,促進社區整體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

守護港人健康

香港賽馬會與社區顆伴攜手守護港人健康逾70載。我們深信「健康由家庭開始」,除了捐助醫療設施之外,亦致力推動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包括加強推廣健康教育,及讓市民大眾更好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共建更健康的香港。 

踏入21世紀,香港邁進新時代,也迎來新的課題。香港人均壽命位居世界前列,同時也面臨老齡化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激增。香港的癌症、心臟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個案持續上升,加重日益沉重的醫療負擔,疫症及傳染病爆發的威脅更令公共醫療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2020年的新冠疫情、2009年的豬流感,以及2003年的沙士危機,皆無不深刻提醒我們:疾病無分國界,因此疫苗、傳染病的監測及相關的公共衞生措施,始終是防控疫症及保障大眾健康的最堅實後盾。 

有鑑於此,我們於2004年捐助成立了衞生防護中心(CHP),肩負起預防及控制疾病,保障市民健康的重任。及後,我們更聯同香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及國際疫苗研究所成立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致力引入先進的疫苗技術,進一步提升香港應對未來疫症的能力,守護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


加強防範疫症及傳染病爆發

防患未然,是守護健康的關鍵。我們必須時刻作好準備,應對已知或新發疾病帶來的公共衞生威脅。自2004年成立以來,衞生防護中心一直站在最前線,帶領本港防疫工作,任重道遠。

「衞生防護中心的成立,大大強化了香港的公共衞生防禦系統,為往後應對傳染病爆發,發揮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及呼吸系統科學講座教授許樹昌教授補充:「新冠疫情期間,衞生防護中心一直透過監測實驗室化驗樣本、公立醫院入院情況及疾病爆發數據等,密切監控本地呼吸道病原體感染情況,讓市民可以緊貼疫情發展,為防疫和抗疫做好相關準備。」 

我們須時刻為下一個疫症爆發做好準備。為更好配合衞生防護中心多年就防範疫症爆發的工作,我們於2023年特別撥捐30億港元加強一系列防疫工作 ,當中包括支援衞生防護中心進一步加強其疾病監測與科研能力,同時透過引入最新科技,完善疫症爆發時的協調與管理工作。與專注疫苗創新與研發的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並驅,我們冀望能全面加強香港防範疫症的能力。與此同時,我們夥拍公益慈善研究院,支持國家培訓醫護人員,力求讓整體社會都充份裝備,守護每一個生命。 

 



衞生防護中心的成立,大大強化了香港的公共衞生防禦系統,為往後應對傳染病爆發,發揮重要作用。
許樹昌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及呼吸系統科學講座教授

共譜同行健康路

回望過去,我們積極回應社會對衞生健康的需求。我們支援衞生健康的工作始於1950年代中期,當時大量移民湧入,加上戰後人口急增,擠擁的居住環境、貧窮、衞生意識不足等問題加劇結核病、霍亂等傳染病的威脅,更衍生母嬰及長者健康等衞生健康問題。面對艱難時局,馬會挺身而出,於往後20年間捐助興建及設立近20間門診診所。這些門診診所不僅遍布全港,更透過流動診療船服務偏遠地區——「慈航」號與「慈宏」號,往來北大嶼山、西貢及其他偏遠水域。「一切為了健康,人人享有健康」——我們堅守的這份信念,正是從那時開始。 

除了捐助興建及設立門診診所外,我們亦就其他衞生健康需要提供支持,包括捐助興建位於大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婦產設施,並在往後數十年間持續捐助院內提升設備。在50年代的香港,麻風病仍未絕跡,我們支持於喜靈洲設立治療中心。此外,我們捐助灣仔律敦治醫院(前身為律敦治療養院)興建新翼,幫助治療結核病及其他傳染病的患者,紓緩公共醫療壓力。 

與香港人共同成長,我們深感榮幸。更感欣喜的是,我們的工作能與社區緊密聯結,成為港人心中親切的健康後盾。我們於1960至1970年代資助興建的門診診所,由於深植社區,不少年長街坊習慣將政府診所稱作「馬會診所」,反映了我們與社區的連結早已深入民心,成為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醫學博士兼公共衞生專家麥龍詩迪教授(Dr Judith Mackay)表示:「賽馬會診所是香港本地醫療體系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有效補足了住院服務的不足。門診診所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尤其在處理營養不良及結核病等問題上,對基層群體提供了莫大幫助。」 

預防勝於治療

我們支持的項目以預防為先,著重及早介入。隨着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許多癌症現已可在早期被發現,讓治療更具成效。早在2007年,我們便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率先推出本港首個癌症篩查計劃—大腸癌預防及篩查計劃。計劃成果顯著,所得的數據更成為政府日後設立全港大腸癌篩查計劃的重要參考。隨着越來越多癌症變得可控及可治,我們於2018年資助成立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為癌症患者、家人及照顧者提供全面的心理輔導及康復支援服務。 

為更好準備香港因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健康需求,我們積極推動建設「長者友善城市」,致力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與健康。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推行針對糖尿病的早期篩查計劃,及早識別高風險人士及提供介入治療 ; 我們亦積極支援長者的慢性疾病管理,特別針對需要長期用藥及持續照護的病症。我們策劃及捐助的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透過社區藥房提供藥物諮詢服務、慢性疾病和輕微疾病管理服務等,有助減少不必要的入院或其他突發醫療情況。 

我們重視下一代的健康,透過賽馬會喜躍悦動計劃,為有專注力不足及/或過度活躍症的學生提供校本訓練 ; 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則為小學高年級學生提供網上社交與情緒學習課程,讓他們在遊戲與互動中學會情緒管理,從小培養健康心靈。 

本港不少兒童正面對更複雜的健康挑戰,我們盡力為他們提供支援,例如所有合資格的一型糖尿病年幼患者都能獲得「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讓他們減低疾病的壓力,更快樂地成長。此外,我們亦透過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推行的賽馬會幼童健齒計劃,為學前兒童提供免費牙齒檢查,守護他們的口腔健康。 



推動中醫藥發展與創新研究

多年來,推動中醫藥發展與科研一直是我們促進本地醫療發展的關鍵項目。透過支持香港浸會大學成立中醫門診、教學及科研中心的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集中醫藥教學、研究及在職培訓於一身,為本地中醫藥發展注入現代化的優質支援,配合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 

此外,我們亦資助成立全港首間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運用現代的中醫學方法,為公眾提供醫療和保健服務,並透過計劃向市民推廣中醫藥、疾病預防、慢性疾病管理等知識和方法,希望長遠有助提升市民的健康。 

共建健康未來

為建設一個更健康的香港,我們將繼續支持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及專注於預防疾病。 

我們的工作始於讓數以十萬計市民在當區獲得門診服務,這份植根社區的信念至今仍是我們支援醫療及推動健康工作的核心。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專注基層醫療與疾病預防,包括積極回應人口老齡化及應對新發疫症所帶來的挑戰,並着力緩減影響健康的不良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商業活動與生活習慣等),鼓勵市民更主動管理自己的健康。 

發掘我們的項目

了解更多馬會為社區推動的項目及活動。

瀏覽所有項目
多元共融教育及學習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長者需要照顧者支援
賽馬會安寧頌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基層醫療健康生活
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細說成果

發掘我們用心服務社區的故事。

瀏覽所有故事
健康生活基層醫療
如何讓孩子的眼鏡
不再變厚?
健康生活基層醫療
三歲開始,和蛀牙說再見
健康生活數碼科技提升
以創新科技為病人做更多

最新動向

探索我們最新的活動。

查看所有活動
最新活動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覽

展覽展出183件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本地文博單位及收藏家的抗戰時期文物,闡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始末。

2025年8月27日 — 12月15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

最新活動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這展覽展出清代宮廷軍事文物,呈現當時軍事組織、技術和藝術的發展。

2025年1月22日 — 2026年1月21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最新活動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

這展覽展出100多件來自莫臥兒王朝的珍貴文物,以展現其王朝非凡的藝術成就。

2025年8月6日 — 2026年2月23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探索更多

瀏覽網站其他內容,了解我們更多。

社區貢獻

了解馬會如何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

並肩同行

發掘如何與我們並肩同行

關於我們

認識馬會如何推動香港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關注我們
  • InstagramInstagram icon
  • FacebookFacebook icon
  • Linked inLinked in icon
  • YouTubeYouTube icon
關於我們

香港賽馬會於1884年成立,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賽馬機構。馬會透過獨特的綜合營運模式,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配合慈善與社區貢獻,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2000-2025 香港賽馬會
  • 常見問題
  • 聯絡我們
  • 傳媒通訊系統
  • 網頁指南
  • 規例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網絡保安
  • 字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