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問題影響著香港各個年齡層,約一成的長者經歷抑鬱徵狀,而近四分之一的兒童及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曾面對至少一種精神健康問題。公立醫院精神科服務的需求在2019/20年度至2023/24年度間增長了13%,而2024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為21至77週。就此,在社區人士提供適切和具成本效益的支援,顯得尤為重要。
對年歲漸長的Yonnie而言,抑鬱曾意味著孤立和無助。經過多年的掙扎,她在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覓得出路。她明白,情緒困擾就如其他身體健康問題一樣,而非個人軟弱的表現。透過參與這個計劃,Yonnie不僅深化了對精神健康的認識,更從受惠者成為「樂齡之友」,關懷和幫助他人。
如今,Yonnie積極參與社區義工工作,帶領長者外出參與各類活動,並協助他們配對不同的服務。最近,她帶領七位長者由天水圍出發,前往九龍塘觀看電影;另一次,她幫助一位長者尋找美甲服務,並親自陪伴赴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對於感到孤獨無助的人士卻別具意義。
受Yonnie啟發,她的丈夫Mico除了全力支持太太,亦積極投身義工行列,攜手服務社區。他們在支援情緒困擾人士的過程中,不但培養更強的抗逆力,也促進雙方理解,鞏固彼此關係。
另一邊廂,年輕的Cyrus嘗試尋找方法解決失眠問題。過程中,他發現了一間賽馬會平行心間。這個安全、舒適和包容的空間,既不冷漠,也不帶批判眼光,這一切都讓他逐漸放鬆。
同樣地,因學業壓力而感到沮喪的阿進,通過一項健康計劃,學會以簡單的呼吸練習來減壓。現在,每當遇到困難時,他亦能平靜下來。
這些深刻而重要的蛻變,都源於他們分別參與了我們的兩個重點計劃。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於2016年開展,旨在為長者提供以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全面提升他們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此計劃秉持「及早預防、適切介入」的原則,連結長者地區中心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建立逐步介入模式,並根據個案的風險程度及抑鬱徵狀的嚴重程度等,提供相應的預防及介入服務。
自2024年起,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透過與三間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合作,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層面的精神健康支援,並把服務對象擴展至45歲或以上人士。此外,計劃特別提升專業人員和照顧者應對長者情緒問題的能力,與及提高公眾對長者精神健康的認識。計劃透過培訓有類似經歷的中高齡人士及退休人士成為「樂齡友里」義工(已接受精神健康急救訓練課程的義工)和「樂齡之友」(完成進階精神健康訓練及實習的「樂齡友里」義工),識別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士,以提供情緒支援。這種模式有助建立社區資本,建立可持續的支援網絡。
評估結果顯示,計劃的社區介入成效優於傳統服務。至今,已有超過21,000名高風險長者和中年人士直接獲得援助,當中約94%的服務使用者在抑鬱、焦慮和孤獨感方面有顯著改善。此外,計劃還培訓了超過900名「樂齡之友」、7,000多名「樂齡友里」義工,和250名社工,協助他們培養應對抑鬱症的專業技巧和實務能力。
針對年輕人的需要,賽馬會平行心間採用「學校─社區─網上」綜合模式,在全港18區建立了45個青少年友善的賽馬會平行心間,由跨界別團隊提供一站式的預防、早期介入及深度支援服務; 計劃亦與24/7賽馬會網上青年情緒支援計劃Open Up相輔相成合作,提供全天候的線上和線下支援。
這個青年為本的計劃已接觸超過20,000名年輕人,並培訓了逾140多名社工。最重要的是,參與者的表現有顯著改善——賽馬會平行心間使用者的焦慮症狀減少了43%,壓力水平降低了32%。
通過在社區建立跨代聯繫,這些計劃正改變香港看待精神健康的方式。對Yonnie、Cyrus和阿進等一眾而言,計劃傳達明確訊息:適切的支援帶來康復機會,精神健康困擾無需獨自面對。


(下)賽馬會平行心間由專業團隊識別受初期情緒困擾的青少年,以提供早期介入及支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