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支持本地體育的全面發展,更鼓勵年輕人參與體育活動,推動全民運動。我們同時培育體育人才,表揚卓越成就,豐富人生及共建更具活力的健康社區。
以運動與港人同成長
走進維多利亞公園,漫步於蒼翠草木之間,可見四周男女老幼在球場上揮灑汗水、在泳池裡舒展身心。鮮為人知的是,這片城市綠洲昔日為避風塘,直至50年代由香港賽馬會捐款填海重建,成就了今日這個位於市中心的休憩好去處,融合自然與康體設施,讓市民舒展和鍛練身心。
對於當時居住在公共屋邨及人口稠密地區的市民而言,維園是難得的運動及休閒空間。這也成為了我們致力實踐「全民運動」理念的起點。數十年來,我們有幸持續支持興建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如足球場、網球場及泳池,並投資大型體育基建,包括於90年代重建香港大球場,以及於將軍澳興建賽馬會香港足球總會足球訓練中心等。我們相信興辦體育,人才是重要一環,所以一直支持香港體育學院,矢志協助本地體壇精英及教練的培訓,並積極推動馬術發展,協辦奧運及殘奧馬術賽事,拓展本地體育的多元面貌。除體育相關項目,我們亦撥款支持興建九龍公園等大型康樂設施,傳承修建維園的初心,以運動與綠意與港人健康同行。
對於當時居住在公共屋邨及人口稠密地區的市民而言,維園是難得的運動及休閒空間。這也成為了我們致力實踐「全民運動」理念的起點。數十年來,我們有幸持續支持興建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如足球場、網球場及泳池,並投資大型體育基建,包括於90年代重建香港大球場,以及於將軍澳興建賽馬會香港足球總會足球訓練中心等。我們相信興辦體育,人才是重要一環,所以一直支持香港體育學院,矢志協助本地體壇精英及教練的培訓,並積極推動馬術發展,協辦奧運及殘奧馬術賽事,拓展本地體育的多元面貌。除體育相關項目,我們亦撥款支持興建九龍公園等大型康樂設施,傳承修建維園的初心,以運動與綠意與港人健康同行。

推動普及運動
五、六十年代,隨著香港人口急升,政府資源日益緊絀,為能幫助照顧社會需求,我們不僅參與提升公共醫療服務,更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機會及便利參與體育及文娛活動,讓康體運動變得可及、可親,真正走進生活。六、七十年代,市民對泳池設施需求日增,我們資助興建七個公眾泳池,包括1975年落成、為新界區首個公共泳池的荃灣游泳池,讓市民可在居所或工作社區附近,以相宜費用進場游泳;而在1972年啟用的灣仔摩利臣山室內暖水泳池,則更讓大眾可全年無間暢泳。
自1965年起,正值嬰兒潮與 X 世代成長的黃金期,我們遂著力興建更多運動場,如60年代末於何文田落成的巴富街運動場、1973年啟用的京士柏運動場等,並增建兒童遊樂場,使孩子們可在安全的環境中奔跑、嬉戲、探索世界。
八十年代,我們由體育拓展至康樂領域,撥款支持重建九龍公園,致力在繁華鬧市中締造愉悅的休憩體驗。公園於1970年落成,為當時西九龍佔地最廣的公園;其後於1989年增設全港首個達奧運標準的室內暖水泳池,進一步提升園內設施。繼往開來,我們關注大眾的運動需求,適時提供相關設施,使大家可輕鬆參與,讓運動成為市民生活的日常風景。
自1965年起,正值嬰兒潮與 X 世代成長的黃金期,我們遂著力興建更多運動場,如60年代末於何文田落成的巴富街運動場、1973年啟用的京士柏運動場等,並增建兒童遊樂場,使孩子們可在安全的環境中奔跑、嬉戲、探索世界。
八十年代,我們由體育拓展至康樂領域,撥款支持重建九龍公園,致力在繁華鬧市中締造愉悅的休憩體驗。公園於1970年落成,為當時西九龍佔地最廣的公園;其後於1989年增設全港首個達奧運標準的室內暖水泳池,進一步提升園內設施。繼往開來,我們關注大眾的運動需求,適時提供相關設施,使大家可輕鬆參與,讓運動成為市民生活的日常風景。

培育體壇人才
香港運動員自70年代末以來,陸續於國際舞台嶄露鋒芒。我們捐助成立香港體育學院,推動本地體育發展,提升香港在國際體壇的地位。多年來,我們見證體院培育無數運動健將。體院前身為銀禧體育中心,自1982年啟用至今,陪伴香港體壇精英刻苦鍛練,爭奪佳績,包括於2024年巴黎奧運奪金的劍擊手張家朗與江旻憓。體院不僅提供訓練及支援,更協助運動員規劃退役後的發展。
前香港單車代表隊總教練沈金康指出,香港體育學院、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及運動科研資助計劃三者相輔相成,奠定運動員穩健發展的根基:「三十年來的香港體育發展及精英培訓,都沒有離開過香港賽馬會的支持。」
我們於1992年設立的香港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基金,是支持運動員訓練與生涯的另一後盾。「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曾形容體育學院為「第二個家」,並感謝馬會一直並肩渡過運動生涯的每個階段。2016年,體育學院推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表揚於奧運等六大國際賽事中表現卓越的選手。李慧詩表示:「這個計劃是對運動員的另一種肯定,也令將來的生活少了一重擔憂。」
雖然香港人口僅約750萬,仍能於奧運獎牌榜上屢創佳績。自80年代起,我們積極推動本地與內地馬術發展,包括為內地隊伍提供馬匹;2008年,我們全力協助北京奧運及殘奧於本港舉行馬術項目;2010年再協助廣州亞運馬術賽事,並於比賽原址興建從化馬場;我們持之以恆,以耐心、專注及專業,協助地區馬類運動的發展。2023年,我們支持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而香港運動員在此屆賽事中亦勇創佳績,獲得53面獎牌。
前香港單車代表隊總教練沈金康指出,香港體育學院、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及運動科研資助計劃三者相輔相成,奠定運動員穩健發展的根基:「三十年來的香港體育發展及精英培訓,都沒有離開過香港賽馬會的支持。」
我們於1992年設立的香港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基金,是支持運動員訓練與生涯的另一後盾。「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曾形容體育學院為「第二個家」,並感謝馬會一直並肩渡過運動生涯的每個階段。2016年,體育學院推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表揚於奧運等六大國際賽事中表現卓越的選手。李慧詩表示:「這個計劃是對運動員的另一種肯定,也令將來的生活少了一重擔憂。」
雖然香港人口僅約750萬,仍能於奧運獎牌榜上屢創佳績。自80年代起,我們積極推動本地與內地馬術發展,包括為內地隊伍提供馬匹;2008年,我們全力協助北京奧運及殘奧於本港舉行馬術項目;2010年再協助廣州亞運馬術賽事,並於比賽原址興建從化馬場;我們持之以恆,以耐心、專注及專業,協助地區馬類運動的發展。2023年,我們支持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而香港運動員在此屆賽事中亦勇創佳績,獲得53面獎牌。


三十年來的香港體育發展及精英培訓,都沒有離開過香港賽馬會的支持。沈金康,前香港單車代表隊總教練
全民運動 凝聚社群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保持健康體質成一大挑戰。調查指出超過65%港人的生活方式未達健康標準。有見及此,我們推行賽馬會好動城市計劃,推動運動融入日常生活,達致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體能活動水平。同期開展的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更以創新模式連結社區,為缺乏課外活動資源的基層學童,提供課外體育及音樂教育課程,拓寬學習體驗。
香港足球歷史悠久,球迷文化根基深厚,早於1904年已成立首支本地球隊。至今無論是本地球隊、中國香港代表隊,或曼聯等國際勁旅來訪,均吸引球迷蜂擁支持。我們因應市民對足球的熱情,積極推動足球普及,為個人與社區帶來積極影響。
針對年輕群眾,我們聯同曼聯、中國香港足球總會與東華三院開展賽馬會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由專業導師設計課程,助年輕人提升體能、心智與社交技巧,培養領袖素養。
至於銀齡族群,有不少熱愛足球運動的長者,年逾七旬仍積極參與,故此馬會自2015年及2023年起,先後與香港街頭足球及中國香港足球總會合作,積極推廣銀齡足球,為長者及弱勢社群提供參與機會。
一年一度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體育盛事。七欖賽事精彩刺激,球迷精心打扮的造型更令全場氣氛熱烈。2025年,七欖移師至啟德體育園舉行。過去30多年來,七欖的傳統主場是位於掃桿埔的香港大球場。這是我們於1993年支持興建的體育地標,除見證過多年來七欖的每個經典時刻,亦成為本地主要足球賽事的標誌場地。
自2022年起,我們支持「M」品牌體育盛事,以社區合作夥伴身份協辦七欖等國際賽事,讓市民見證本地運動員的卓越表現,激發全城運動熱情。我們深信體育參與絕非遙不可及,而該是每個人的生活日常,因此近年我們更將支持拓展至世界女排聯賽、香港公開羽毛球錦標賽等。包括七欖在內,累計受惠人數逾81,000人,為學生與弱勢群體創造參與機會,同時為青年提供志願服務及探索體育職涯的平台。
香港足球歷史悠久,球迷文化根基深厚,早於1904年已成立首支本地球隊。至今無論是本地球隊、中國香港代表隊,或曼聯等國際勁旅來訪,均吸引球迷蜂擁支持。我們因應市民對足球的熱情,積極推動足球普及,為個人與社區帶來積極影響。
針對年輕群眾,我們聯同曼聯、中國香港足球總會與東華三院開展賽馬會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由專業導師設計課程,助年輕人提升體能、心智與社交技巧,培養領袖素養。
至於銀齡族群,有不少熱愛足球運動的長者,年逾七旬仍積極參與,故此馬會自2015年及2023年起,先後與香港街頭足球及中國香港足球總會合作,積極推廣銀齡足球,為長者及弱勢社群提供參與機會。
一年一度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體育盛事。七欖賽事精彩刺激,球迷精心打扮的造型更令全場氣氛熱烈。2025年,七欖移師至啟德體育園舉行。過去30多年來,七欖的傳統主場是位於掃桿埔的香港大球場。這是我們於1993年支持興建的體育地標,除見證過多年來七欖的每個經典時刻,亦成為本地主要足球賽事的標誌場地。
自2022年起,我們支持「M」品牌體育盛事,以社區合作夥伴身份協辦七欖等國際賽事,讓市民見證本地運動員的卓越表現,激發全城運動熱情。我們深信體育參與絕非遙不可及,而該是每個人的生活日常,因此近年我們更將支持拓展至世界女排聯賽、香港公開羽毛球錦標賽等。包括七欖在內,累計受惠人數逾81,000人,為學生與弱勢群體創造參與機會,同時為青年提供志願服務及探索體育職涯的平台。

攜手邁向更美好香港
運動連繫社區,超越年齡界限,我們會繼續致力推行「全民運動」,讓所有人可以從中鍛鍊身心及體會團隊精神,啟發正面思維及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我們支持2008年北京奧運及殘奧、2010及2022年亞運,更獲肯定為「傑出貢獻者」。此外,我們亦是2025年全運會及殘疾奧會香港賽區唯一的合作伙伴,同時亦為廣東區賽事提供全力的支持。
我們對此深感自豪。展望未來,馬會將繼續推動、支持與促進本地體育發展,共建更有活力的香港。
我們對此深感自豪。展望未來,馬會將繼續推動、支持與促進本地體育發展,共建更有活力的香港。

細說成果
發掘我們用心服務社區的故事。
瀏覽所有故事探索我們最新的活動。
查看所有活動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覽
展覽展出183件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本地文博單位及收藏家的抗戰時期文物,闡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始末。
2025年8月27日 — 12月15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這展覽展出清代宮廷軍事文物,呈現當時軍事組織、技術和藝術的發展。
2025年1月22日 — 2026年1月21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
這展覽展出100多件來自莫臥兒王朝的珍貴文物,以展現其王朝非凡的藝術成就。
2025年8月6日 — 2026年2月23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