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支持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宜居性。我們透過加強非牟利機構節能減排的能力,並支援社區各項具規模效益的減碳、減廢、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及棲息地的創新方案,建設更具氣候韌性的香港。
四十年綠色耕耘
多年來,我們與不同夥伴緊密合作,守護著香港的自然瑰寶。自香港海洋公園於1977年開幕以來,我們一直致力支持其保育工作。我們當年支持興建公園,並在其開幕後首十年,持續資助公園營運。時至今日,我們和海洋公園仍是長期合作夥伴,在保育與教育方面共同努力。2024年,為迎接中央政府贈送香港的一對大熊貓,我們支持擴建大熊貓園區,升級大熊貓之旅及香港賽馬會四川奇珍館,為園內的大熊貓提供更安全、更貼近自然的生活環境,同時資助基層學生走進大熊貓的世界,親身體驗自然奧妙。
米埔濕地不僅是數以千萬計候鳥的棲息地,亦為生物多樣性的基石。我們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K)自80年代初開始合作,設立米埔野生生物教育中心及自然保護區,並於多年來不斷完善基建設施,例如成立世界自然基金會賽馬會米埔斯科特訪客中心,使其成為本港主要保育與教育中心。「這裡不只是自然保護區,也是教育平台。我們希望持續保育米埔,並讓大眾更認識、珍惜這片濕地。」WWF-HK行政總裁黃碧茵表示。
2018年,我們捐助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興建賽馬會自然保育中心,取代建於60年代的保育大樓,成為推廣環境保育、可持續生活與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後亦協助完善設施,提升對學生、公眾及國際研究者的教育與培訓功能。
自1983年起,我們捐助超過120項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計劃,涵蓋節能減碳、環境保育及各類教育活動。這些努力為我們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風險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未來項目的拓展和深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重要的夥伴關係。


這裡不只是自然保護區,也是教育平台。我們希望持續保育米埔,並讓大眾更認識、珍惜這片濕地。黃碧茵,WWF-HK行政總裁
從校園到社福建築:全方位減碳
為實現香港的氣候目標,我們與非牟利機構聯手,致力減少碳排放及其對環境的影響,近年重點聚焦於節能減排。我們與商界環保協會、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及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合作,於2020年推出為三年的賽馬會綠建環評學校計劃,並於2023年推出為期五年的賽馬會節能減電學校計劃,旨在提升校園能源效益。
該計劃為參與學校進行節能改裝工程,包括升級空調系統及照明設施。與此同時,亦推出一系列教育課程,協助來自超過200間學校的師生加深對綠色建築概念的理解。聖公會聖紀文小學是首間參與計劃的學校,該校黃嘉亮副校長表示:「通過讓學生了解這項減碳計劃對減省電費的直接影響,可以激勵他們積極參與節能行動。同時,這是一個教育契機,讓學生明白實踐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想出更多具創意的方式來節省能源。」
除了校園,其他社福機構在減碳方面也面臨不少困難,它們的建築物和運營方式對香港的整體減碳目標有著顯著影響。更重要的是,這些機構往往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來應對這些挑戰。因此,自2023年起,我們支援本港四間非牟利機構進行設備升級,包括更換具能源效益的空調系統、升級LED照明設備、安裝智能能源監測及太陽能發電系統等。透過這些升級,預計可減少15至20%的電力消耗,顯著提升建築能源績效,並以此為基礎,在將來幫助更多社福團體節能減排。

引入綠色科技 助社福革新
科技是提升減碳效率的關鍵,更能引領社會服務邁向綠色轉型,降低長期營運成本。賽馬會綠色馬力計劃正是在此背景下推出,致力推動社福界採用綠色運輸技術。該計劃已協助十間社福機構──包括於生態敏感地點營運或服務行動不便人士的機構──淘汰傳統燃油車隊,轉用電動車,為香港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為提供更全面支援,我們於2025年撥款予職業訓練局,將其轄下的賽馬會重型車輛排放測試及研究中心,轉型為新能源汽車測試及研究中心。該中心將提供專業技術支援與諮詢服務,解決社福界使用新能源車的困難,協助業界更廣泛、更有效地採用相關技術。
為支持安老服務實現綠色轉型,我們於2023年為本港最大規模的安老院之一──由志蓮淨苑營辦的志蓮護理安老院──進行設施評估及研究,並資助其設施升級,期望能提供案例啟發更多院舍,推動綠色安老服務。該項升級引入多項創新的環保與衛生設計,力求節能、提升室內空氣質素、以及加強感染控制,在環保的同時,為長者締造更優質的安老生活。
在生態保育方面,科技亦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們於2025年支持WWF-HK提升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濕地管理,透過引入多項智慧監測技術,包括配備人工智能的動物監控系統、智慧水閘與抽水系統,以及數碼管理平台,加強米埔與大灣區濕地系統在可持續保育上的協同效應,以促進區內生物多樣性的長遠發展。此項目亦將設立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學習中心,為社區引入這保育概念。
綠色科技亦融入運動領域,西貢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便引入兩項具前瞻性的再生能源項目,為市民提供更環保的運動體驗。2009年,該球場成為全球首個為電動高爾夫球車安裝太陽能板的設施;2024年,其灌溉水庫更引入了浮動太陽能光伏系統。


攜手同行 共建宜居香港
以上舉措展現了我們在可持續發展上的多年努力。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我們深知仍有許多工作要做。近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黑雨」、超強颱風、破紀錄高溫接踵而至,警示我們這些現象可能已成新常態,影響著全港每一位市民。弱勢社群因資源有限,所受衝擊更為嚴重。我們必須立即行動,為迫在眉睫的氣候挑戰做好準備。
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面對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影響,像香港賽馬會這樣的機構在公眾教育及社區參與方面提供堅定支持,對推動減碳和建立氣候韌性至關重要。」 他指出:「人類與自然之間日益加深的疏離,如今已被廣泛視為可持續發展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香港賽馬會對鄉郊保育及鄉村振興等項目的支持,將有助於促進社區重新連結自然,並重新發掘傳統的生態智慧。」
展望未來,我們將加強氣候適應工作,活用過往經驗,積極引入創新方案,並與社會各界攜手並肩,確保750萬香港市民及他們的下一代都能在宜居、安全的香港茁壯成長,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探索我們最新的活動。
查看所有活動
展覽展出183件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本地文博單位及收藏家的抗戰時期文物,闡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始末。
2025年8月27日 — 12月15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

這展覽展出清代宮廷軍事文物,呈現當時軍事組織、技術和藝術的發展。
2025年1月22日 — 2026年1月21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這展覽展出100多件來自莫臥兒王朝的珍貴文物,以展現其王朝非凡的藝術成就。
2025年8月6日 — 2026年2月23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