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貢獻及慈善

社區貢獻及慈善活動
字型

charities_2018020101845.html

長者服務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調查顯示 公眾對晚年抑鬱存誤解
21/02/2018

抑鬱症是常見的晚年疾病。面對生活壓力、身體機能衰退、社交活動減少等影響,長者較易受情緒困擾,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早前撥款逾8,700萬港元,支持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結合香港大學及六間非政府機構的跨界別力量,提高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

為了解市民對晚年抑鬱的認知及態度,「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了電話調查。

調查於去年八至九月進行,以電話抽樣訪問了1,332位20歲或以上的市民。結果顯示,受訪者中52%認為,最少一成長者有抑鬱症狀;其中一半人更估計長者抑鬱達三成以上,結果反映市民察覺到長者抑鬱的情況普遍。一旦發現年長親友或鄰舍有情緒困擾,超過八成的受訪者亦表示,願意協助長者求助。

調查同時發現,港人對長者抑鬱存在三大誤解:

1)  「長者患抑鬱症屬正常」— 半數受訪者未能確定抑鬱並非老年轉變的正常反應;假若長者談及自殺時,約有四成受訪者表示長者並非認真。結果顯示,公眾普遍將長者抑鬱的現象「正常化」,公眾教育有待加強。

2)  「長者患抑鬱容易被發現」— 七成人以為在有身體病患的長者當中,抑鬱能容易被察覺;對於記憶問題是否長者抑鬱的症狀之一,受訪者亦意見分歧,五成二人表示認同,四成八人並不確定,可見公眾並不一定了解如何識別有抑鬱症狀的長者。

3)  「應提醒長者有福氣」— 面對長者抑鬱的處理方法,七成半人誤以為提醒長者自己的福氣或往好處看就能協助他們。

不少人想起晚年,便自然會想到灰暗、孤獨、無望等負面形象,因此容易會「正常化」了長者抑鬱這個現象。晚年抑鬱雖有一些生理成因,但心理社交因素例如孤獨、寂寞感等更值得大眾關注,因為這些往往是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力量可以改變的。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自去年10月,於觀塘、葵涌、將軍澳及深水埗四個試點地區正式展開,區內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與長者地區中心或綜合家庭服務隊合作,為有抑鬱風險或患有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長者提供全面支援。

此外,超過130名長者接受100小時培訓及實習後成為「樂齡之友」義工,並已進行了超過2,300次長者聯絡,接觸隱藏在社區中近150名抑鬱或有風險的長者。

詳情請瀏覽:www.jcjoyage.hk